做一个螳臂当车的愚蠢中年 言之至命 – 下垂的蜗牛(刘在石,李笛) 一个好朋友开公众号了,我很高兴,因为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实在是太滥了。 不信你点开“看一看”,瞧瞧的你的朋友们都在读些什么:《刚刚,驻港部队,官宣!》,《拿全额奖学金留学欧美的打工子弟》,《怎样用投资的逻辑来填报志愿》……有的是新闻,有的是广告,有的则让你分不清楚是新闻还是广告,或者更可怕——既是新闻又是广告。 ……唯独没有故事。 瓦尔特本雅明差不多在一百年前就预言了storytelling的消亡。时至今日,甚至连“世风日下”的感慨也落伍了。是的,不止读故事的人不在了,“人需要读一点故事”的精神也没了。哪有什么世风日下?他们说了,整体形势稳中向好,前途无限。 好在这只是读者的单方面“背约”,storytelling神圣联盟的乙方——作者——从来不曾断绝。总有人想写,总有人会写,总有人忍不住。 当代非著名观察家和键盘侠宁君曾总结出一本《当代定理大全》,其中关于微信的第一定律是:当代你国的每个知识分子都曾在某个瞬间想要开个公众号,并最终会开,而且在漫长的更新过程中要么被封要么注销或遗弃。 呆毛(demo)可能还不知道,他即将会成为这个定律的第一个例子……虽然他的公众号,可能是我认为整个微信宇宙中最有价值的那一类。具体会是什么呢?我问过他,当时他沉默了一阵子,最后蹦出一句“想写啥写啥,不想写就不写”。我乐了,赞一句,牛逼,然后不动声色点了关注。 我最喜欢他的态度,想写啥就写啥,不想写就不写。这句话分为两层,一是写,二是不写,要想明白这个原则的闪光之处,咱们得反过来看,你想写点啥,你能写吗?你敢写吗?有胆子写真话吗?写了真话有胆子发吗?你不想写点啥,你能不写吗?你敢不写吗?写了有胆子不改吗? 我也喜欢他的内容。呆毛复旦商科硕生,又正在码论文,却没有像某些恶臭学霸那样在微信朋友圈大谈投资策略、面试规律和经济形势,又或不停地显摆自己读了什么书、每学期绩点是多少、某年某日某个无月的夜晚在上海某路吃了一家网红甜品…… (说到这,我也打算戒了掉书袋的毛病,比如每篇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不超过三位,除了已经出现的本雅明和宁君,还有一个名额,暂定为一句古诗) 他现在更新的呆三篇,一篇游记,一篇(疑似)影评,一篇个人感悟,都是极好的。不是说我不喜欢时政评论和消费广告,但觉得微信公众号该像一座孤岛,不需要连成片,或者结成整齐划一的方阵。这世界上观点已经太多了,而故事总是太少。不信你看本文第一自然段,我说得是“滥”不是“烂”,微信公众号里能找到最高水平的文字,但它的问题是垃圾太多,珠玉不显。 所以当然要支持呆毛做这样的尝试,虽然我觉得这八成是因为他尚属待业,精力甚多,等他工作了……嗯,宁君的微信第二定律: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参与工作后,就会在微信上丧失自我表达。(希望他是一个反例) 总体而言,他是一个乐观并对生活温柔注目的人,我是一个悲观且对生活操你麻痹的人。我们的相同点,应该是对这个世界都有所期待,对腾讯帝国恨的牙痒而又暗戳戳开了个公主号。嗯,以文会友。今日之后,微信宇宙里又多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家伙,他写的东西也许没干货,但保证真情实意,最重要的,想写啥就写,不写就不写。从比例上,他降低了一点微信里面的垃圾毒性比率,把一件有害垃圾置换成了湿垃圾。 即使鹅厂的伟大战车不可阻挡,我们仍然希望做一个螳臂挥舞的愚蠢中年,上蹿下跳,张牙舞爪。 化用一句杜甫舔李白的诗来结尾吧: 『凉风起天末,君子岁无多。』 宁君 编者注:文章开篇歌曲为无限挑战《西海岸高速公路歌谣祭》(2011年7月7日)中李笛与刘在石组成组合“下垂的蜗牛”,并创作的歌曲《言之命至》。来自中文维基百科 PS:文章被撤了一次,举报理由是“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申诉结果刚刚回复给我,说“此文章确实存在违法行为”,还是挺怕的,希望举报的朋友可以后台戳我一下,给我讲讲,提升一下我公号和个人的觉悟素质; 此文被撤后我也找了觉悟高一些的编辑重新给了审稿意见,不知这次读者们意下如何? 举报之前跟我沟通一下,我可以改 Share this:Click to share on Facebook (Opens in new window)Click to share on WhatsApp (Opens in new window)Click to share on Skype (Opens in new window)MoreClick to share on Twitter (Opens in new window)Click to share on LinkedIn (Opens in new window)Click to share on Reddit (Opens in new window)Click to share on Tumblr (Opens in new window)Click to share on Telegram (Opens in new window)Click to email this to a friend (Opens in new window)Like this:Like Loading...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Enter your comment here...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Email (Address never made public) Name Websit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Google 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 Log Out / Change ) Cancel Connecting to %s Notify me of new comments via email. Notify me of new posts via email.
Leave a Reply